澎湖(中) 望安海龜、風櫃溫王
2022/04/28~05/02
上一篇: 澎湖(上)隘門、東吉與將軍
第二天晚上, 羽之戀船遊公司載我們到望安島。港口有一個全家便利商店, 售票亭也在全家裡面。我們打電話給我們的民宿, 對方馬上來載我們, 其實旅館距離碼頭只有一公里的距離, 所以要走的話也是走得到。我們的民宿叫做「致仙屋」, 他們沒有在Booking.com或Agoda上面, 我是從谷哥地圖上找到資訊的。很推薦這間民宿。原本我們是預定將軍嶼的旅館, 但因為氣象預報說接下來會變天, 將軍嶼的旅館勸我們不要住在將軍嶼上, 所以我們臨時改來望安島的致仙屋旅館, 我們直接打電話過去, 對方也剛好有房間, 叫我們直接過來就好。兩人房一晚是2100, 包含早餐與一台機車, 覺得價格很划算! 因為馬公的背包房一床一晚就是七百元, 不含早餐或機車。致仙屋的早餐是台式自助餐, 還有咖啡機, 很豐盛。
小島沙灘與咕咾石建築
入住隔天, 也就是在澎湖的第三天, 開始起東北風, 島的東北面風很大, 位在島嶼南端的致仙屋這一區反而很擋風。我們的房間是一個濱海小屋, 前面就是美麗的網垵(ㄢ) 口沙灘! 旅館園區內也有很多面對海洋的躺椅, 這裡很適合放空, 夜晚的沙灘也很適合散步。
如果可以的話, 希望能在望安島待久一點! 可惜隔天我們就要回馬公, 而且船班是在下午兩點, 所以我們只有半天的時間在望安。望安島形狀是東西短, 南北長, 我們騎著機車小小繞島一圈, 在中間幾處景點下來走走。如果中間都不停, 大概可以花三十分鐘騎車環島一圈。望安是個人口稀少的悠閒小島, 道路也是簡單好走。遊客很少。
我們先抵達島嶼中西部的「花宅聚落」。這是一古老民宅建築群。在1680年前就已存在。建築是典型的漢人建築樣式, 牆壁使用了咕咾石、珊瑚礁等當地素材。說到咕咾石, 高雄也有一些老房子也使用咕咾石作為建材, 現在已漸漸消失, 我們家還有稍微保留下來一些。基本上, 咕咾石就是珊瑚礁岩體, 以珊瑚礁骨骸為主, 日久鹽分漸失, 可拿來當建材。在澎湖最常見, 台灣南部也可以看到咕咾石建築。
我以為「花宅」是指這裡有姓花的家族, 但是其實是因這裡周圍山丘環繞,宛如花瓣環繞著花心,才又稱這裡為花心。這裡大部分的房子似乎沒有人居住。比較有名的住宅是曾家莊, 有曾字造型的窗框, 還有書卷造型的窗戶。
這個照片是萬字窗。
接著, 我們前往花宅聚落裡的「站長咖啡」。這應該是望安島上唯一的咖啡店, 在一棵大榕樹下。戶外的座位可以看到海, 老闆很親切又很會推銷, 自己做的花生糖不會黏牙, 很好吃。
離開花宅, 我們往北騎四分鐘, 前往同樣位於西岸的天台山。其實就是一個短短的步道, 可以一覽西岸的海洋風景。今天開始變天吹東北風, 所以我們從天台山這裡開始就可以感覺到風開始增強, 待會到更北邊一點時, 風又變更大, 回到南邊的網垵口海灘時, 又感覺不到風了。隔天在馬公, 風力繼續增強, 強風吹拂一整天。
我們抵達天台山時, 沒有多少遊客,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裡的公廁非常乾淨, 竟然還是免治馬桶, 我非常滿意! 天台山海拔僅53公尺, 卻是望安最高點。
接著跨上機車往北再往東行駛, 前往東北部海岸的「鴛鴦窟」、「藏軍洞」。二戰日治時期, 日軍在此挖洞藏軍船「震洋艇」, 現在這裡有一些展覽可以瀏覽。軍船工程即將完成時,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所以這一處設施沒有被使用過即被遺棄。「震洋艇」是自殺式攻擊的軍船, 台灣共有十處海軍震洋自殺艇基地, 在高雄西子灣隧道也有一個。
藏軍洞外海不遠處有一小島, 叫做馬鞍山嶼, 無人居住, 日治時期會把痲瘋病身亡者棄置在馬鞍山嶼上。
參觀完將軍洞之後, 我們的機車往南, 行駛到港口北邊一點的「綠蠵龜保育中心」。裡面有深入淺出的海龜展覽。望安本身也有規劃出一些綠蠵龜保護區, 讓母龜能安心上岸產卵。中心裡的亮點是兩隻小海龜, 牠們被救援回來養在保育中心裡, 等到長得更成熟後, 再放回大自然。牠們兩隻就在一個大水缸裡游上游下。我之前在海洋浮潛或潛水時看到的海龜都算是成龜, 所以這次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麼小的海龜, 很可愛, 皮膚看起來很光滑, 龜殼看起來有點軟。
在港口前吃小管麵線後, 回到致仙屋, 前往房間前的網垵口沙灘, 海水清澈平靜又溫暖, 非常適合游泳, 沙灘也是柔軟的金黃色細緻沙子。結果我們看錯時間, 超過退房時間才走, 老闆娘也沒有說什麼, 還載我們到港口。搭上下午兩點的交通船回馬公。之前遊船的人警告我們說, 風大的話船程可能會不太舒服, 但幸好五十分鐘的船程中都非常平穩。
早餐街、大風
抵達馬公後, 租了機車, 前往馬公市區的背包客棧。我們住「起點」背包客棧, 背包房一床一晚約是850元附早餐。櫃台在二樓, 房間在三到五樓, 背包房的浴室很乾淨寬敞。我們待了兩晚, 第一天早餐吃鐘記燒餅, 第二天吃二信飯糰, 這兩個都是馬公有名的早餐。剛好, 我們民宿的隔條街就是有名的早餐街, 有以上的鐘記燒餅、二信飯糰、北新橋牛雜湯等等。早上時會看到觀光客大排長龍, 擠在狹窄的巷弄間, 很驚人的景象。
我們騎車出發, 前往本島西南端的「風櫃洞」, 大概要騎25分鐘左右, 風很大, 騎車起來很冷, 真的是打破了以前「澎湖好熱」的刻板印象。澎湖本島的形狀彎曲零散, 風櫃洞與馬公市區雖然只相隔一段短短的海域, 走陸路的話要繞一圈才會到, 從馬公出發後先往東行駛, 再轉向西南, 路上會經過山水海灘、蒔裡海灘, 大概繞一個半圓弧才到半島的尾端的風櫃洞。
據說風櫃洞的岩石間會發出海哨音, 我們去的時候沒有聽到。這裡跟澎湖的很多地方很像, 看起來是悠閒的小漁村, 有一個地區是玄武岩構成的海岸地形。接著我們步行到鄰近風櫃瘟王殿寺廟。我注意到澎湖有很多寺廟入口處有巨大的串珠簾子的門簾, 簾子上還有偌大的書法字寫著:「人傑地靈」、「風調雨順」等, 要進入寺廟的話就要撥開簾子進入, 覺得亂神氣一把的, 應該是為了擋風與擋鳥吧。
在台灣我不記得有看過溫王殿, 稍微看了一下資料, 溫王殿主要是祭祀溫府千歲, 「溫王爺原本是唐朝功臣, 奉聖旨巡行天下時遭遇海難,溫王與三十六進士同時罹難,朝廷為感念其為唐太宗社稷締造的功績,特追封其為代天巡狩、坐擁王船、護佑蒼生,且祭祀上具有「遊府吃府、遊縣吃縣」的特權。」
接著我們往回騎, 前往面南的蒔裡沙灘避避風, 這裡的風確實小了一點。這裡也是美麗的細軟沙灘, 沙灘上有一兩間餐廳。在澎湖的第三天就此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