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比亞(1): 行程、驚嘆號字母、開車技巧磨練



2022年, 有幸前往非洲的另一冷門國度納米比亞Namibia旅遊。因此目前去過的非洲國家為: 2011埃及、2017南非與史瓦帝尼、2021塞內加爾、以及2022納米比亞共五國;總計北非一國、西非一國、南非三國。當初怎麼會知道納米比亞這個國家呢? 好像是很隨機地在圖書館借了Bradt出版的納米比亞旅遊書(借各國旅遊書是嗜好), 就被她的神秘感、廣闊寂寞感、豐富的野生動物、還有巨大的沙漠沙丘吸引。也剛好, 南非是我們比較方便前往的非洲機場, 所以我們覺得可以先飛到南非、再轉機到隔壁的納米比亞。

去納米比亞時, Bradt的旅遊書剛好被借走, 所以我們是使用Footprint Handbook與Insight Guide這兩本旅遊書。

這是我們第二次進行自駕自行找野生動物的沙發里, 第一次獻給了南非的Kruger National Park。這次則是去納米比亞的Etosha National Park。 因為是第二次在國家公園自駕找動物, 我們難免把兩個國家公園比較了一下, 我會把小小比較表放在Etosha的文章裡面。但不管怎樣, 兩個國家公園都是畢生難忘的回憶。

行程中跟其他遊客比較不同的景點是, 我們做了三天的重裝登山, 爬納米比亞第一高峰, Brandberg, 高2573公尺, 雖然不是說非常高, 但是路線很陡, 所以蠻有挑戰性的。非常少遊客會來爬這座山, 因為爬這座山必須全程請登山嚮導, 申請的過程繁複, 納米比亞政府也沒有給什麼資訊, 但是最後我們都很慶幸我們有把這座山放進我們的行程裡。


行程

9/23    美國洛杉磯-亞特蘭大 LAX- ATL, 亞特蘭大-南非約翰尼斯堡 (飛行時間十五個半小時!)                ATL- JNB (加一天)

9/24    抵達南非, 在機場附近Emerald Guesthouse 住一晚

9/25-27 南非約翰尼斯堡-納米比亞文豪克 (飛行時間兩小時)JNB-WDH, 

              Waterberg National Park 住園區內營地

9/27-29 Etosha National Park 住園區內Halali營地

9/29-30 EtoshaNational Park 住園區內Okaukuejo營地

9/30-10/1 Twyfelfontein、Khorixas Rest Camp

10/1-10/2 Uis Branberg Rest Camp

10/2-4 Brandberg 三日重裝登山

10/4-6 Swakopmund 住Jetty's Cottage

10/6-8 Sossus Oasis Camp Site

10/8-9 Naukluft National Park, 住園區內營地

10/9-10 Windhoek, 住 Urban Camp

10/10    WDH-JNB, JNB-ATL(加一天), ATL-LAX


當時的兌換比率為: 100納米比亞元=5.67美金。比率會浮動, 2022年八月時是100納米比亞元=6.7美金。納米比亞元的幣值一直與南非鍰(ㄏㄨㄢˊ) 相等, 在納米比亞也可以使用南非的紙鈔, 但是不接受南非一塊錢以下的小硬幣。

納米比亞元的標示為「N」, 例如150N。南非鍰則是ZAR。


低密度

旅遊書上說納米比亞是世界上人口密度第二低的國家, 看了一下網路, 好像不是第二低, 但也是排名在前幾名的位置, 人口密度更低的國家有格陵蘭和蒙古等等。在自駕的過程中也曾連開了好幾個小時卻沒看到一棟建築物、沒看到一個路人, 體驗到奇異的寂寥感。


小小的納米比亞歷史

西元前25000: 閃族已居住在今日的納米比亞地區。閃族(San)又稱布須曼人(Bushmen)。知名南非喜劇電影「上帝也瘋狂」裡的主角就是布須曼人。在納米比亞時我們有看到幾個「疑似」布須曼人的人, 當然對方不是穿著非洲土人的衣服啦! 我們看到有幾個店員之類的人, 膚色比其他人淺得多, 類似棕色的膚色, 臉孔也跟一般納米比亞黑人不太一樣, 臉孔幾乎有一點點亞洲人的特色, 體型也較小, 我們猜測他們是布須曼人, 或有布須曼人的血統。

西元前五百年: 納馬人(Nama)從波札那(Botswana)地區移民到納米比亞地區

西元1500年: 赫雷諾人(Herero)從東非移民來此。赫雷諾人在納米比亞也算常見, 有許多地名也是以赫雷諾語命名, 通常英文字母O開頭的地名就是赫雷諾語言。(我們一路上經過的O開頭城鎮有Okahandja, Otjiwaranjo, Otavi, Okakuejo等等)


1862-70年 納馬人與赫雷諾人之間發生戰爭

1884年 德國人宣稱納米比亞地區為「German South West Africa」(德屬西南非)

1889-1890s 德國人搶奪納米比亞人的土地, 開墾農田, 開始殖民統治。

一戰時納米比亞隔壁的白人南非政府從德國手中拿下納米比亞, 德國31年的殖民統治結束。

1948年, 南非政府對納米比亞施行惡名昭彰的Apartheid (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納米比亞黑人被強制遷移到貧瘠的土地上生活。限制納米比亞黑人在城市地區的行動, 黑人與白人分別有不公平的稅制或買賣權利。1963年, 南非政府又施行新的種族隔離措施, 全國一半以上的土地只保留給佔全國人口極少的白人使用, 且都是最有農業價值的土地或有礦產資源的土地。在二十五年間的南非種族隔離政策下, 許多黑人非法離開納國, 移民到鄰近的波札那、贊比亞、安哥拉等國, 謀求更好的生活。


遙遙獨立之路

一九六四年, 民眾組成SWAPO政黨--The South West Africa People's Organization, 納國的重要政黨, 到現在還是很活躍。

納米比亞人在七零年代就發起獨立運動, 但遲遲無法成功獨立。

七零年代剛好是美國古巴(蘇聯)冷戰期間。當時納米比亞的鄰國安哥拉國內也有親美和親蘇的陣營互相衝突對戰。南非政府就藉口說納米比亞想要獨立是因為受到共產黨的影響, 因此讓西方強國不敢支持納米比亞獨立。

七零年代末期, 南非政府還成功徵到許多納國黑人從軍對抗共產黨。納國黑人從軍的原因有很多: 當時社會上對共產的恐懼、南非政府在納國做了許多建設如醫院、道路、學校, 繼而讓一些納國人肯定這個政府、還有納國黑人非常貧窮, 從軍的話會有比較好的薪水與出路。

1976-78年間, 聯合國與西方列強向南非施壓, 要南非停止殖民納國, 但南非政府堅持不肯。一直到1990年納米比亞才成功獨立。

獨立後, 官方語言決定選擇英文, 而不選有殖民色彩的德文或南非語(Afrikaans)。南非語是南非、納米比亞國內的白人使用的語言, 跟荷蘭文類似。


!嘖嘖

官方語言是英語, 對我們來說很方便。納米比亞有各種不同民族族群, 有各自的語言, 如Ovambo、Herero、Damara等等(這次旅行有接觸到的人比較多是Damara)。大家跟自己的族群說自己的語言, 跟不同民族溝通時才說英文。在學校的話是以英文教學, 餐廳商店的招牌或菜單等也是使用英文。

民族分布概略圖


我們這趟旅程中唯一有深入聊天的納米比亞黑人是我們的登山嚮導, 他也會說南非文。他說, 平常在家說Damara, 在學校學英文與南非語, 跟納米比亞白人溝通是使用南非語。

說到語言, 這次的納米比亞之旅是我第一次親耳聽到有人使用"Click sound"語言(搭嘴音)。覺得很奇妙! 覺得比中文發音還要難學。搭嘴音就像是我們平常發出「嘖嘖嘖...」的聲響, 然後這個「嘖」再跟不同的母音連在一起, 形成不同的音節。出發前我也看了幾個網路教學影片學發音, 還是不得要領! 其實是先發「嘖」, 然後後面再發出不同的「a、e、i、o、u」等母音, 但是「嘖」要跟後面的母音是很神速地連接在一起, 所以聽起來像是同發出「嘖」跟「a」的聲音, 真是令人嘖嘖稱奇!

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搭嘴音語言, 多分布在南非與東非。這次我聽到的是Damara(達馬拉)語, 他們有四個不同的搭嘴音, 文字如下: ǀ、ǁ、ǃ、ǂ。把驚嘆號當作子音, 很有趣。


這次輪胎爆了嗎?

這次十六天(十五天半)的旅程中完全自駕。發現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如果開車技術不是超級好的話, 最好租四輪傳動, 如果不想花這麼多錢租四輪傳動, 至少要租高底盤的大車(如卡車)。因為納米比亞很多路面並沒有鋪柏油, 有些路面甚至坑坑洞洞, 佈滿大大小小的碎石, 或是出現如洗衣板的粗糙路面。

納米比亞的主要幹道都是好記的英文字母與數字的組合。B開頭的路是有鋪柏油、C只有少數鋪一點柏油大部分無柏油、D則完全沒柏油。一路上主要是開C或D路段。

我們這次為了省錢租了二輪傳動的小轎車。二輪小轎跟Hertz公司租十五天, 大概是五百七十美元, 差不多一天三十八塊美金, 算是很便宜, 當然, 二輪小轎開在沒鋪柏油的路面上很辛苦。還車的時候, 對方有仔仔細細地把車身檢查一遍, 似乎真的想找出刮痕。

隊友的開車技術實在太高超, 十六天中都沒有爆胎! 路程中捏了好幾次冷汗, 好幾次想說, 這次真的會爆胎了吧? 幸好沒有發生。也因為開小車的關係, 在路面不佳的路段都要開很慢, 所以如果谷歌地圖說這段路要開二小時, 那小轎至少要開兩個半小時; 有一天的路段, Swakomund 到Sossuvlei, 谷歌說需花費四小時十六分, 最後我們開了六個小時才到。因此, 我們一天都不會把行程排太滿, 有足夠的時間小心慢慢駕駛最重要。

一般來說, 鋪柏油路的公路速限是120, 若有城鎮市區速限就會到60左右。沒鋪柏油的路段速限是80-100, 但是我們小轎車在沒鋪柏油的路段上開的時速都是在40~60左右。

一般來說晚上不建議開車, 因為會有野生動物出現, 所以我們旅程中盡量避免。只有第一天走錯路, 結果真的天黑後還在開車, 只為了趕到我們的下一個住宿點。路上完全沒有路燈或是反光的小點, 非常暗, 開起車來真的很危險。另外, 納米比亞規定車燈一整天都必須開啟, 就算是大白天也一樣。有其他遊客跟我們說, 他們因為忘記開車燈而被罰款。

納米比亞的治安很好。我們難免常常把納國與鄰國南非相比。南非的治安是有名的不安全(雖然說我們之前去南非旅行兩週也都沒事)。在納國時, 也常聽到納國人說:「南非真的治安不好耶! 這裡比較好!」我們Swakopmund的旅館老闆原本住南非, 在一年內被人持槍搶劫三次, 終於決定搬來納國。

我們在首都Windhoek(文豪克)、較大城市Swakomund(斯瓦科普蒙德)、以及一兩個加油站有遇到乞丐要錢, 剛開始我們有點慌張, 因為他們會說「我們是好窮的非洲人沒錢買食物吃」, 讓我們有罪惡感, 但過了幾天後, 我們就跟其他遊客一樣, 對他們視而不見了。


吃的東西、睡的營地

食物方面是跟南非很像的西式料理, 遊客會遇到的食物主要是英式或德式料理。每個國家公園的餐廳提供的餐點都很像, 早餐式自助式, 有吐司、優格、麥片、煎蛋、好吃的臘腸培根。午餐很簡單, 只有漢堡、烤吐司三明治或沙拉, 偶爾有德式臘腸。晚上就是排餐如牛排、雞排、偶爾有野味排, 像有一次我們吃到了Oryx「劍羚」排。另外和南非相仿, 納國人也超愛烤肉, 叫做braai。這趟旅行中我們大部分是露營。他們的露營地可以很簡陋, 但是一定有附一個堅固的烤肉架或烤肉設施, 很多露營者晚餐就是烤肉, 我們也烤了幾次。在超市也可以購買多種調味好的生肉來烤。

劍羚排


說到國家公園。這次我們拜訪了四個國家公園: Waterberg、Etosha、Sossusvlei、Naukluft。國家公園的入場費一人一天是150 N (265台幣)、汽車一輛一天是50 N (89台幣)。國家公園都是同一個政府組織在經營, 叫做NWR--Namibia Wildlife Resorts

在出發前, 我們都在網路上跟NWR聯絡, 訂到國家公園內的營地。他們的網站上有線上訂房系統可以預訂, 我們用這個系統訂了一次。後來要訂其他營地時, 網頁顯示「系統錯誤, 請電郵定位人員」。寫電子郵件過去後, 對方很快就會確認, 並附上線上匯款的連結。不過有一個營地的日期他們打錯, 我電郵過去反應日期錯誤, 對方也沒改, 結果我們入住時就有點卡關, 不過最後都能順利入住。

以上這些營地, 只有Etosha和Sossuvlei的被訂滿,我們拜訪時, Waterberg跟Naukluft的營地都沒有住滿。我們大約在兩個月前預訂Etosha的營地, 裡面其中的Namutomi營地已經被訂滿, 所以我們訂了Halali與Okaukuejo的營地。其實整個Etosha國家公園內, 能露營的地方就只有Namutomi、Halali與Okaukuejo三個。

我們約在兩個月前想預定Sossuvlei國家公園內的營地, 那時我們想要的住宿日期已被訂滿。不過, 國家公園大門外就有另外一個私人經營的營地Sossus Oasis, 營地設備比NWR的好很多, 價錢也便宜很多。

這次旅行是我露營最多晚的旅行, 總計搭帳篷露營11晚, 唯一真的有個人衛浴的房間是在斯瓦科普的兩晚。另外有兩晚是住tented cabin--就是對方幫你搭好帳篷、帳篷裡放兩張床這樣。

不是我這麼喜歡露營, 是因為納米比亞的住宿價格都很貴。相比之下, 南非Kruger National Park 園區內的住宿就很便宜, 我們還在那裡住過獨棟小屋。納米比亞國家公園內的露營地也不便宜, 兩人一晚的價格是700~830N (1241~1519台幣)。這樣的價錢的營地, 通常只是個附了烤肉架的極普通的空地、而且常常浴室廁所設備沒熱水或馬桶壞掉的那種, CP值真的不高。

國家公園的工作人員感覺真的很像公務員, 大部分愛理不理的。

我們的露營裝備都是自備, 帳篷、空氣睡墊、睡袋、充氣小枕頭、簡單的餐具等等, 全打包在托運行李內帶來。我們沒有大相機, 只帶了望遠鏡來看動物。另外因為我們有三天在深山裡重裝登山, 我們帶了露營用濾水器。這個濾水器以前不太會用到, 這次真的救了我們一命! 因為登山嚮導在啟登前一直跟我們說山上有水源, 結果到山上後, 他所說的水源是超恐怖的帶著鳥屎羽毛各種不同蟲子與蟲卵的深綠色髒死水, 沒有其他選擇, 我們用濾水器濾了這噁心的水燒開後飲用。


十里不同天

南迴歸線貫穿納國中部。這次選在九月底到十月初拜訪, 位在南半球的納米比亞已是春天, 天氣已經頗炎熱。聽說七八月的冬季氣溫較涼爽。會選九月十月這個季節是因為聽說經過一整個冬天的乾季, 這時會稍微降雨, 口渴的動物會一起聚集到waterholes(水坑)喝水, 所以看到動物的機率會比較高。

除了看動物外, 我們也安排了一些爬山健行的行程, 白天爬山時真的非常熱, 也很乾燥, 只想一直灌冰水。我們在納米比亞北中部內陸開了一圈, 都是炎熱的氣溫。但是當我們開到海邊的斯瓦科普時, 氣溫突然驟降, 從三十五度降到十五度。在車子裡原本穿著無袖, 一下車就覺得冷得受不了, 趕緊添加幾件外套。

內陸是炎熱的三十五度沙漠, 但車程不到兩個小時的海邊卻只有十五度, 氣溫差異甚巨。納國的海岸線氣溫低是因為有The Benguela Current-- 本格拉寒流, 這是沿著納國海岸由南往北流動的寒冷水流。我在海邊時也有試試水溫, 海水也大概只有15度左右, 不是適合跳入海裡戲水的溫度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地圖 『di-tu』紀錄 (一): 國家們

墨西哥提華納(一)輕鬆跨越邊境

土耳其第四天: 愛之谷、白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