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馬來西亞 汶萊 行前筆記(二)

 【馬來西亞: 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作者: 廖文輝 2019




P.60

1965-馬新正式分家

馬來西亞只能指稱1963年後的情況。

西元元年-1400: 印度文化時期,印度僧侶商人將印度文化引進,建立多個深受印度文化影響的政權,列國林立。

1401-1957: Islam Malay Empire 麻六甲王朝開始,伊斯蘭取代印度文化。

1957-現在: 獨立


P.86 印度文化在馬來半島: 南印人利用季候風沿海岸航行到緬南,再前往馬來半島。泰米爾人也開始移民到馬來半島北部。

P.117 宋時,渤尼(汶萊)與中國建交,開創中國與西北婆羅洲的經貿與文化交流。

P.127 麻六甲(Melaka)在15世紀崛起,成為國際大商港,因為其位於麻六甲海峽最狹窄處,容易控制船隻,背山面海,易防守,東北季風與西南季風的起點與終點。1511開始,葡萄牙統治麻六甲130年。


P.156 柔佛王朝的建立

1536 柔佛王朝開始被葡萄牙人承認、和談,雙方停息干戈十餘年。Alauddin Riayat Shat二世放棄麻六甲蘇丹稱號,正是以柔佛蘇丹自稱。


P. 187 

1666 荷蘭擊敗望加錫。武吉斯人(布吉人,Bugis)大規模海外逃亡,湧入馬來半島,主宰半島西岸政治一世紀。


P.209

英國勢力的介入: 1786-1895


P. 213

英要在滿布荷人勢力的東南亞占有一席之位,必須在中印航線之間建根據地。1685,英取得明古連(Bencoolen)作為胡椒貿易站,因無法營利放棄。


P.252 近代馬來西亞雛形的出現 1874-1941

馬來聯邦的成立

1875成立,由海峽殖民地總督,參政司、蘇丹和馬來土酋參與的州諮詢會議。

令參政司最困擾的是如何清楚劃分馬來人習俗、宗教與政治上的關係。


P. 281 華人的政治意識與活動

1900 康有為在新加坡設保皇黨分部

1906 孫中山在新加坡創同盟會

1910 遷至檳城

黃花崗72烈士,近三十位來自馬新


站前馬來西亞的社會發展

P.329 華人南移與社會的形成

苦力貿易 = 豬仔制度,廉價勞工,19-20世紀被擄賣出國的勞工

華工為英人帶來巨大利潤


P.346 文官、律法制度和基礎建設

道路的使用最早與錫米有關。1820年代,礦區與港口市鎮間的道路逐漸建造起來。

1890年開始,大片原始森林被開墾為膠園,公路大規模建造。


從日本入侵到馬來西亞的成立與發展

1941: 日軍在泰國南部登陸,宜路南下吉隆坡、新山,與東海岸日軍會合。

1942: 馬來西亞英軍總司令General Percial 向日軍投降。


P.401 馬來西亞獨立之路

獨立之父,馬來西亞之父,東姑阿都拉曼

在他的領導下,馬來西亞於1957年獨立,主張溫和的種族政策。


【Lonely Planet 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中文版2007】

P.12

第二世紀時, 馬來半島被稱為「黃金半島」, 因為歐洲人以為這裡有很多黃金。

滿剌加王國Parameswara Kingdom, 馬來西亞歷史上最偉大的王國, 建立者為滿剌加。他是一個逃走的印度王子, 抵達今日的新加坡, 成為當地的國王, 帶領海盜在附近大肆搶劫。

馬來半島於第七世紀到第十三世紀是Srivijaya帝國, 海盜猖獗。Srivijaya人雇用Orang Laut(海上吉普賽人)水手維持治安。


P.16

1865 英國抵達汶萊, 說服蘇丹將沙巴出租給他們

1881 英國在沙巴成立British North Borneo Company

1941 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前幾個小時, 日本攻擊亞庇, 佔領吉隆坡。1942年, 日軍佔領吉隆坡。

1948 馬來西亞共產黨: MCP, 開始對抗英國12年, 產生內戰。



P.18

1957 馬來西亞獨立。九位蘇丹輪流執政。

1963 包含馬來西亞半島、新加坡、沙巴、沙勞越的馬來西亞誕生。合併後種族失衡,新加坡拒絕擴大馬來西亞憲法特權,引發1964暴亂。


1965 馬來西亞將新加坡排除聯邦

1981 馬哈蒂爾. 穆罕默德成為首相,"Buy British Last", "Look East"

2003-2007 阿卜杜拉.巴達維(Abdullah Badawi)擔任首相, 推動Malaysua a conservative Islam country, 女警察正式閱兵時須戴頭巾。

2006 巴達維推動九五計畫, 大型建設與工業。例如: multimedia super corridor, 高科技技術區。



P.23 文化

人們用Kias-su形容新加坡人。Kia-su是「怕輸」的台語, 表現一系列自私和進取的行為, 無論如何都不能失敗。


P. 26 土生華人 Peranakans

16世紀移居新加坡、麻六甲、檳榔嶼的華人, 娶馬來西亞女性的後代, 男性稱為巴巴, 女性稱為娘惹。通常為富有商人, 使用馬來方言, 參雜大量福建話。

伊斯蘭於15世紀時由南印商人平靜傳入。

馬來西亞貿易法仍繼續生效, 但須服從伊斯蘭法。國家有伊斯蘭教法, 且不受世俗法庭影響。


P. 28

與其他穆斯林社會相比, 馬來西亞女性有更多自由, 女性在政界、商界、學術界各角落活躍。

大寶森節: 最重要的印度教節慶, 一月至二月, 自殘懺悔, 將鐵鉤插入身體。


文學

Tash Aw所寫的小說【和諧絲綢廠】(有看)


戲劇舞蹈

Kota Bharu、Kuala Tereng ganu為皮影戲, 類似爪哇皮影戲。


木雕: 婆羅州的Kenyah人與克延人用來埋葬頭領遺體的"Kelirieng", 埋葬用的圓柱。

蔡明亮: 生於婆羅洲古晉


飲食

Teh tarik: 拉茶, 也就是茶加煉乳

Kopi tiam: 咖啡店的台語, 提供咖啡、茶、便餐, 也叫kedai kopi(kedai就是店的意思)。

Kedai makan: 餐館(makan是吃的意思)

Ayam goreng: 一路上一直吃到, 非常好吃, 炸雞。(Ayam=雞, goreng=炸、炒)

Nasi: 飯

Mee: 麵

Nasi lemak: 可當三餐。椰漿飯、炸鳳尾魚、蛋、黃瓜條、脆花生、rendang(唸做「人當」, 巴東咖哩)

Roti: 泛指所有麵包餅類

Roti bakar: 吐司

Telur: 蛋

Gular: 糖



P. 337 Kota Kinabalu歷史

二戰時不止一次被聯軍夷為平地, 第一次是為了減緩日軍推進速度, 第二次是為了加速他們撤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地圖 『di-tu』紀錄 (一): 國家們

墨西哥提華納(一)輕鬆跨越邊境

土耳其第四天: 愛之谷、白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