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比亞(10): 火燒山重裝攀爬第二三日


前情提要:

納米比亞(8): 重裝攀爬火燒山申請與前製作業

納米比亞(9)火燒山第一天

第一天

08:30起登,16:50才到營地,共花費八小時二十分鐘,十公里,爬升1600公尺。

第二天

07:00起登,11:00登頂,單程可能五點五公里、爬升900公尺,在山頂煮午餐,12:55離開山頂,回營地途中去看一個很壯麗的石窟壁畫。16:30回到營地。

第三天

07:00下山、11:00回到車子。


10/3/2022 登山第二日

早上七點, 趕在天氣變熱前上路,嘴裡塞了兩塊南非脆餅就輕裝出發。跟昨天相比, 今天輕鬆很多, 大部分是上上下下小山頭, 或穿過平坦金色草原, 跟昨天一樣, 部分山徑是巨石表面。走了數小時, 前方出現一座碎石山頭, 上面有一根竿子。賈斯特說那就是火燒山山頂! 最後一段是陡上巨石路段。早上九點過後, 天氣就越來越炎熱乾燥, 不時需要補充水份。終於在早上十一點抵達山頂!! 山頂的視野很好, 因為火燒山本身是一座獨立的山, 所以附近完全沒有其他山脈。圍繞著我們的是乾燥光禿禿的火燒山山岳、沒有任何植物, 還有下方遠方的沙漠。在台灣爬到高海拔的地方時, 氣溫都會降低幾度, 但是這裡的山頂還是一樣熱。

山頂有一個金屬竿子, 下方有個小檯子, 小檯子裡有一只小盒子, 裡面裝滿了遊客到此一遊的紀錄。大概80%的遊客是德國人, 再來比較多的是南非人或其他歐洲遊客。我應該是第一個上來的台灣人吧? 本來猜想我是不是第一個上來的亞洲人, 但後來看到某人的火燒山部落格筆記, 他一起爬山的女伴疑似是亞洲人, 所以我應該不是第一個攀爬火燒山的亞洲人吧。

在三角點坐夠了之後, 賈斯特帶我們到三角點下方不遠處, 由巨石構成的天然遮蔭處煮午餐, 在這裡大休一小時才下山, 12:55分離開。循原路回去, 途中賈斯特帶我們繞到一個地方看比前一天更華麗的古代石窟壁畫。

*在火燒山地區的一些巨石上有手繪的小人與動物的圖案, 這些小人與動物的動作畫得栩栩如生, 彷彿真的在動一般。據信這些精美的壁畫大約可追溯自兩千年前由布須曼人所畫。畫作技巧純熟。主要顏色是暗橘色,有些白色。當時他們是使用珠雞羽毛與動物的角來作畫。

*布須曼人(Bushman)是以前的游牧民族。知名南非喜劇電影「上帝也瘋狂」裡的主角就是布須曼人

我們這次看的石窟壁畫是在一個小山丘的洞穴內。前一天我們看到的畫作是零零散散的小人與動物, 這次是一大幅密密麻麻的人物與動物, 互相重疊。人物是暗棕色剪影, 但有白色小點裝飾, 當作頭飾或是身上的飾品, 手裡拿著弓箭。還有一大塊白色方塊, 裡面有一些幾何圖案, 也許代表另一個時空? 總之, 這個石窟壁畫非常精彩。洞穴裡還有一堆鴕鳥殼做的小片白色圓形片, 是以前布須曼人用來當項鍊或手飾的材料, 也有一些以石頭打造的箭頭。可能有當地的工作人員正在整理這個區塊, 把收集到的古物放成一堆一堆的。

在下午四點半回到營地。這天沒有烤肉, 煮普通的晚餐, 然後是噁心的淨水地獄。可能濾水器被太多髒東西堵住, 所以流速變很慢, 一滴一滴地下來。一整晚我們坐在營火旁等著水流過濾水器。

*營地的「水源」是一個超級髒的深綠色水池、是不流動的發臭死水,裡面長滿青苔水草、各種蟲子悠游其中:蒼蠅、水蛭、還有很像風之谷裡會出現的噁心蟲子。

*淨水工作:首先,光是撈水就令人作嘔,水臭臭的,要想辦法撈到沒有蟲且最少綠藻的水,然後過濾水器,過完濾水器後我們還把水煮沸,等涼後才裝進寶特瓶。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小鍋子,所以一整晚都在反覆地煮水、等水涼裝瓶、再去撈更多水來煮。煮過的水還是有綠藻味,水呈黃綠色, 所以我們在寶特瓶內放了南非紅茶包、國寶茶包,把綠藻味遮蓋過去。

雖然這個飲用水很可怕, 但是我們完全沒有拉肚子或腸胃不適!


10/04/2022 下山

第三天也是一樣, 一大早趕在天氣變熱前拔帳出發。循第一天的路下山, 一路陡下, 非常容易, 而且視野很好。早晨輕柔的陽光灑在山徑旁的奶油樹、蘆薈、以及其他樹木灌木上。遠遠的可以看到山下的廣袤沙漠上有一大片白霧, 正緩緩擴張朝著我們前進。這一大片濃霧是來自約一百公里遠的大西洋。納國的海岸線早晨容易有濃霧, 接近中午時濃霧就會散去。

大概距離登山口還有三分之一的路程時, 賈斯特之前在某一個巨石後藏了大罐的礦泉水, 於是他取出這瓶水給我們喝。其實我們只是一天半沒喝到乾淨的水而已, 就已經受不了, 滿懷感激地接過乾淨的水, 興奮地大灌特灌, 覺得此甘泉只應天上有! 我們真是來自第一世界的軟弱人類啊! 也差不多在這個時候, 我們打電話給預定要來接我們的司機, 跟他說我們快到了。電話沒打通, 傳了Whatsapp, 對方稍後也回傳確認。

我們在早上十一點回到車子。下山花了四小時, 第一天上山時硬是花了八個多小時! 此時的天氣一如往常襖熱, 司機貼心地準備了透心涼的可樂放在保冷袋給我們(不過我們之後還是要付這個飲料錢)。我一直是很討厭可樂的人, 但是在這極度炎熱乾燥的氣候下, 我們如廣告上的人物一般誇張暢飲這些可樂, 彷彿得到救贖。 

我一直提到這次登山的氣候很熱。十月已是南半球的春天, 攀爬火燒山的話, 約在六到九月之間攀爬會比較涼爽一點。

我們的司機是納米比亞白人, 母語是南非語, 他也是跟有趣的人, 是個一頭長髮的纖瘦老人, 不穿鞋子。他說, 他在開來的路上看到罕見的黃色眼鏡蛇, 還在路上看到變色龍, 他停下來把牠抓到安全的地方以免牠被車子輾死。回程的時候, 他還特地停在他救變色龍的地方, 說想讓我們看變色龍, 結果我們在灌木叢之間找來找去就是沒找到。回程途中我們也看到一些納米比亞有名的奇特植物--Welwitschia, 中文譯作「千歲蘭」。這種植物非常巨大, 看起來像一坨軟趴趴的大葉子堆在地上。那是因為牠的莖非常短, 所以都被巨大的葉子覆蓋, 看起來像是趴在地上一樣。葉子呈長條型, 捲曲成一團。千歲蘭可以活到1500歲。

司機載我們回到我們當初下榻的旅店Brandberg Uis Rest Camp, 在這三天中, 我們的車子就安全地停在這裡。我們先載賈斯特回家, 再在旅店的餐廳享用午餐, 再用他們的公用浴室好好地洗澡一番, 然後把我們剩下的噁心的綠藻水以及其他三天的垃圾丟在這裡的垃圾桶。再走到旅店對面的超市補充食品。本想買飲用水, 但發現超市的飲用水是台機器, 一定要自備容器裝, 沒有賣瓶裝水。在納米比亞其他超市也有看過, 覺得很環保! 可惜我們之前的大寶特瓶都拿去裝綠藻水、被我們丟掉了...。

吃飯、洗澡、購物完畢, 上路前往下一站, 史瓦科普蒙德。


賈斯特

在我們的刻板印象中,登山嚮導應該是不會太貧窮的中產階級才對,而且我們的嚮導費也不便宜(兩人嚮導費共7420台幣, 不含接駁、飲食、裝備)。但賈斯特看起來非常貧窮,沒有車,所以要到處搭便車。一路上很多東西都是跟我們借,例如廁紙、防曬、濾水工具。剛開始他都不會主動跟我們借, 等到我們說:「ㄟ賈斯特, 你要不要用這個?」他說好, 然後之後他再繼續禮貌地跟我們借。身上的衣服鞋子都非常乾淨, 但是登山鞋有破洞。

他沒有電子郵件, 事前打他電話一直打不通, 他也不會主動來聯絡我們。我們在火燒山第三天下山時, 他要我們用我們的手機跟司機聯絡, 所以我猜測他們手機應該是沒錢可以打了。覺得在登山時要是發生意外, 通訊工具應該蠻重要的呀! 所以記得來爬時要自備手機與sim卡。

他也從沒出國過,一生只爬過這座山。他並不是本來就喜歡爬山,是有一次朋友問他要不要來幫忙當登山挑夫,他發現這工作薪水很好,當嚮導的薪水更好,因此進入這一行。一個月當嚮導一到兩次,其他時間在附近的景點「The White Lady」當導覽人員。這個景點是類似我們爬火燒山時看到的古代石壁畫,我們沒有去。

我們之後去納米的死亡谷國家公園,與當地的嚮導聊天,那位嚮導就比較像我們認知中的中產階級嚮導,去德國玩過。

賈斯特的太太也是The White Lady石壁畫的導覽人員,有四個小孩,在納米比亞,先有小孩再結婚很普遍, 他們也是有了小孩後再舉行婚禮。我們也聊到納米比亞的傳統婚禮,非常盛大,會宰一頭牛烤來吃。太太的家人來自首都文豪克,他們沒有車,居住的苦水鎮也沒有公車巴士, 所以全家人會一路搭便車到文豪克看家人,在路邊招車看有沒有人要去文豪克, 又剛好車上有空位,司機會開價, 如果同意價錢的話就上車。

問他附近的大城史瓦科普蒙德有什麼好吃的,他說他帶家人去時,只付得起麥當勞或肯德基。

雖然他物質生活不富足,但他一點也不怨天尤人,態度總是非常正面。也從沒有顯示出「你們好好喔!」「我就沒有這個」的態度。反觀我們,貪得無厭,物質不缺,卻總抱怨不夠,或羨慕別人擁有的東西。非常慚愧。

兩天半我們在深山中與賈斯特相處, 我們也聊了很多事情。他對其他國家的文化也感到非常好奇。他的工作也常接觸到很多外國遊客, 以歐洲人居多。在做這個工作之前, 他有在納米比亞替「Youth」以及其他志工團體擔任翻譯。他說那時候有跟日本人共事, 日本男人教他講日文時要用吼的比較陽剛, 然後他就吼道:「行きましょう!」讓我們笑倒。賈斯特的語言天賦高, 他向我學了幾個中文字, 發音都很標準。

(「行きましょう!」「i-ki-ma-shou!」就是「我們走吧!」的日語)。

他也提過法國人的英文口音很重, 他在帶這些遊客時也鬧了一些笑話。然後他也問了我們很多台灣與美國的問題。台灣的話, 大家都不熟悉這個名字, 所以一如往常簡單介紹一番。然後我們提到現在韓國媒體當紅, 他的女兒也很哈韓國偶像團體, 他問了南韓與北韓的不同。然後他問要怎麼分辨不同國家的亞洲人的長相(這個...韓國人跟日本人的衣服穿得比較好看, 女生一定會化妝...)。美國的話, 我們聊到美國黑人與非洲黑人文化差異很大, 賈斯特說, 非洲黑人很重視傳統價值, 美國黑人就以創新文化為特色。他說他看美劇時也聽不太懂美國黑人的口音。他又問說: 「美國真的跟電影演的那樣, 走在路上就有人拿槍掃射嗎? 」在比較美國貧窮的地區確實比較常有這種情形...。

他問到美國人一般生幾個小孩(答: 兩到三個)、台灣人一般生幾個小孩(一個或零個)。當問他納米比亞人生幾個時, 他說:「沒有上限!」他說, 他認識生最多小孩的人是他以前的一個學校老師, 他跟好幾個不同的女人生了五十個小孩! 但是他又很聰明, 都是跟能夠經濟獨立的女人生, 所以他不用負擔養育子女的經費。

我們也提到, 不少遊客想要做兩天一夜的火燒山行程, 這樣整個兩天就是一直趕路, 他覺得這樣不能停步欣賞美景很沒意思。偶爾, 遊客因為太累, 開始對賈斯特發脾氣。他還說有一次有一位美國的跑山人來爬火燒山, 指定要一日來回, 跟著他的嚮導只好很可憐地跟著他一路跑, 不過後來得到了豐厚的小費。

賈斯特沒有手錶, 早晨六點起床時也不用鬧鐘, 都是自然醒, 很厲害。

我在山頂上的遊客簽到簿看到賈斯特寫道:「能在這裡爬山, 欣賞美景, 我感到很幸福。I love my job!」很敬佩他樂觀正面的態度, 很高興能夠認識賈斯特。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地圖 『di-tu』紀錄 (一): 國家們

墨西哥提華納(一)輕鬆跨越邊境

土耳其第四天: 愛之谷、白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