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比亞(4): 廣闊的白色、巨獸水坑爭霸
9/27
水山高原國家公園 Waterberg Plateau National Park➙
埃托沙國家公園Etosha National Park
一大早起床,直接拆帳出發。今天要前往納米比亞重要景點埃托沙國家公園Etosha National Park, 全國最知名的觀賞野生動物地點。今晚搭帳的地點是埃托沙中部的Halali Camp「號角營地」。「Halali」是德國軍人在一天狩獵結束時吹號角的聲音。「Etosha」是指廣大的白色地區, 因為國家公園內有一大塊「埃多沙內流鹽湖」, 共120公里寬。這個鹽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乾涸的狀態, 只有在雨季時才有可能有水累積。因為鹽分及其他礦物質沉澱, 乾涸的鹽湖底部是超現實的雪白顏色。所以在埃托沙國家公園內可以欣賞野生動物在雪白的湖底漫步的夢幻景像。不過我們實際在托沙待了三天三夜, 看到大部分的動物並不會在沒有樹蔭的湖底地區活動, 只有鴕鳥會。
今天本來計劃在路上要去一間「獵豹保育基金會」看獵豹(cheetah),但因爲今天要開的車程已經很長,如果去看獵豹的話行程會太趕, 再加上第一天因為沒抓好時間而摸黑開車,我們不想重蹈覆轍, 所以為了保險起見就沒有去看獵豹,覺得很可惜。昨天遇到的德國遊客說他們有在埃托沙公園看到野生獵豹, 結果我們沒有看到。
獵豹: 速度最快的路上哺乳類。身材比豹修長。
埃托沙國家公園有四個不同位置的大門供遊客進入,我們和大家一樣,從不同的大門進出公園, 才不用走回頭路, 又可以看園區內更多不同的地方。基本上埃托沙公園的主要道路就是東西一條長路, 我們從最東邊的Namutoni大門進入, 在公園內住三晚後, 再在西邊的Okaukuejo大門離開。
- Namutoni意思為「高地」
- Okaukuejo意思為「一年生一胎的女人」, 這個字的發音有人說是「O-Ka-kue(虧)-Ho」, 有人說是「O-Ka-koo-Yo」
「高地」大門(Namutoni Gate)距離水山高原國家公園共396公里, 谷歌說車程為三小時四十三分, 我們開了四個小時再多一點。從水山高原國家公園出發, 先回到第一天開的南北向主要公路B1上, 然後繼續往北走。我們在路上的第一個城鎮Otjiwarongo「奧奇瓦哥」下車吃早餐、買露營食物。Otjiwarongo是赫雷諾語(Herero), 意思是「愉快的地方」或「肥牛吃牧草的地方」。奧奇瓦哥距離水山公園92公里, 要先開過沒鋪柏油的C22公路, 用我們的小轎車大約開了一個半小時。
* 赫雷諾人(Herero)從東非移民來此。赫雷諾人在納米比亞也算常見, 有許多地名也是以赫雷諾語命名, 通常英文字母O開頭的地名就是赫雷諾語言。(我們一路上經過的O開頭城鎮有Okahandja, Otjiwaranjo, Otavi, Okakuejo等等)
雲杉、懦弱
我們在水山公園的兩夜一天都是吃餐廳的食物, 所以希望這次能買兩三天的食糧在埃托沙自炊。我們在奧奇瓦哥看到一間Spar「雲杉超市」, 於是就停在它的購物廣場停車場。記得2017年南非之旅, 我們也是在雲杉超市買食材, 所以對這家超市有滿滿的回憶。美國沒有雲杉超市, 今年在維也納倒是有看到。
這家超市的同一個購物廣場內有一家「Wimpy」餐廳, 看起來像是美式速食連鎖, 因為也沒有什麼其他選擇所以我們就進去吃早餐, 沒想到他們的咖啡、食物、價格、服務都非常優質。「Wimpy」的意思是「懦弱」, 所以剛開始我覺得這是個名字很不好的餐廳。他們是從南非來的連鎖店。店內有舒服的美式快餐沙發座椅空間。有很多早餐選擇, 價格大約是50N到70N不等, 但是有特價早餐「Namie Brekkie」(納米式早餐), 一大份只要39N(69台幣), 含有烤土司、臘腸、培根、煎蛋, 點餐再加點卡布奇諾一杯只要19N(33台幣), 是裝在溫熱大馬克杯, 研磨的高品質卡布奇諾, 還附一塊咖啡餅乾。我們都非常滿意。有穿著好看制服有著好服務的黑人店員, 還有白人店長特地來跟我們問好, 問我們吃得滿不滿意, 我們趁機問她說, 我們看到購物廣場的停車場有幾個穿著背心的人, 幫買完菜的人提東西到車上, 被幫忙的人似乎有給他們小費, 所以我們停車需不需要給小費? 她說如果有被幫忙的話, 可以給5N給他們(最後我們在超市買完東西後並沒有人來幫我們提, 所以我們就沒付小費)。
吃完早餐後進超市之前, 在谷哥地圖上看到隔壁的購物廣場有一間戶外用品店「Outdoor Centre」, 所以先走去那裡購物。我帶來的露營充氣床墊竟然睡第一晚之後就破洞了, 所以來這裡買露營床墊, 還要買露營煮飯的瓦斯罐, 因為瓦斯罐禁止帶上飛機。這間店的商品很多, 有非常多打獵用品。
雲杉超市食品齊全、應有盡有, 還有自家咖啡店、自助早餐吧、自助沙拉吧、各種不同的烤肉派等等。我買了烤肉派16N、自己夾的一盒沙拉秤重計價33N, 當今天的午餐。我們買齊了接下來幾天的食品, 還買了保鮮冷藏箱與冰塊, 這樣可以把我們買的生肉與青菜保存在裡面。
從奧奇瓦哥到埃托沙高地大門(Otjiwarongo➙Namutoni Gate)
補充完畢上路出發。接著出發前往「高地」大門, 283公里, 我們開了約三個小時, 路線如下。
- B1公路在奧奇瓦哥會分岔, 一邊往東北, 一邊往西北, 走西北的話會到埃托沙的Okaukuejo大門, 走B1東北的話則會到「高地」大門, 我們往東北B1走。
- 從奧奇瓦哥出發往東北開81公里, 會遇到城鎮Tsumeb, 我們在這裡加油上廁所吃午餐。在這個城鎮, 要左轉往西北的方向才會續接B1公路, 然後繼續朝埃托沙前進。
- 從Tsumeb再開78.5公里, 就會看到埃托沙「高地大門」「Etosha National Park, Namutoni Gate」的牌子, 在這裡左轉進入C38公路。
- 再往前開46公里, 就到高地大門了!整段路程有鋪柏油, 非常好開。
今晚我們住的地方不是高地營地, 而是離高地營地西邊75公里遠的號角營地。但是我們可以在開車路上找野生動物。這裡是我們繼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Kruger National Park)之後, 第二個非洲自駕沙發里國家公園。兩個都是世界級的經典野生動物公園, 在這裡做個小小比較:
- 雖然說兩個國家公園的面積差不多, 都超過台灣面積的一半, 但是克魯格園區內的道路比埃托沙多很多。埃托沙的馬路很少, 所以遊客不能進入大部分的自然地區。克魯格公園有二十個營地, 埃托沙只有六個。我們在克魯格住了七晚, 在埃托沙住了三晚。
- 克魯格公園的CP值比較高, 住宿比較便宜。
- 克魯格公園內的馬路都有鋪柏油。埃托沙公園內的馬路都沒有鋪。有些道路坑坑洞洞,很難駕駛。
- 克魯格的氣候沒有埃托沙乾燥。比較多綠樹綠草,有河流。也因為這樣,動物比較願意在馬路上遊走。埃托沙公園的氣候極度乾燥,所以動物只會聚在水坑。在克魯格,我們有幾次看到大象很大方地從馬路上走過,還曾距離我們汽車非常近過,在埃托沙就沒有這個經驗。因為克魯格有足夠的水源,所以可以看到河馬與非洲水牛,埃托沙則沒有這兩種動物。
- 埃托沙因爲極乾燥,所以風景看起來很超現實。放眼望去沒有一點綠色,只見金黃草原、乾枯的樹林、白色的乾涸鹽湖、也是很特別的景象。
- 克魯格還有一個埃托沙沒有的東西。克魯格公園有園方規劃的三天三夜野外露營與健行的行程,是畢生難忘的經驗。克魯格與埃托沙都規定遊客在營地外自駕找動物時一定不可以下車。克魯格的野外健行活動則安排了荷著大來福槍的嚮導帶我們走在沒有柵欄的野生世界。
- 總體來說克魯格是比較划算又有比較多種動物,但埃托沙有一大優勢,就是在營地內就有水坑,可以從營地散步過去看,晚上有燈光照射水坑,所以可清楚地觀賞夜間活動的動物們。野生動物多是在夜間活動。我們在埃托沙的夜晚水坑看到四十頭象,非常令人震撼的畫面。
小小比較完畢。現在我們位在高地營地,終於要開始沙發里了!剛開始我們真的以為這個國家公園內的道路是鋪柏油的,沒想到路況很不好,因此最後又不小心時間估算不佳, 要在號角營地關門前趕過去。九月底每個營地的關門時間是傍晚六點五十分,所有住宿旅客都必需在這時間之前進入營區。
園區地圖、我們去過的水坑
漁夫的鹽湖
打開剛買的地圖,我們決定走高地營地附近的Fischer’s Pan(中文: 漁夫的鹽湖), 一圈33公里。地圖上顯示這一圈道路有兩個水坑, 但其中一個水坑是乾涸的。九月底的埃托沙還是乾季,到了十一二月就是雨季。
馬上在路上看到許多大象與長頸鹿,牠們在美麗的金色大草原中漫步。五年不見的野生動物們。好多斑馬、black-faced impalas(黑臉高角羚)、springboks(跳羚)、劍羚、牛羚等等。跳羚與高角羚很像,只是高角羚的角稍微長一點,臉是帶著黑色。跳羚的臉是白的,肚子也是白的,牠們會大群集體行動。在克魯格公園比較常見的羚羊則是高角羚(impala), 顧名思義,就是臉不黑的高角羚。駝鳥也很常見,牠們低頭吃著草,因為體型很大, 遠遠看就像是牛羚。
劍羚oryx
跳羚springboks
在Fischer’s Pan路上唯一有水的水坑,看到旅途中唯二隻疣豬,就是獅子王裡的澎澎。是個豬媽媽帶豬小孩,在泥漿中打滾,非常可愛。開完Fischer’sPan 一圈後,到鄰近的Klein Okevi水坑。每個遊客中心都有一本筆記本,遊客可以記錄這天在哪個水坑看到了什麼稀有的動物,我看到遊客說Klein Okevi水坑有看到獅子,所以我們就過去看看。沒看到獅子,看到一隻犀牛。
所以這趟納米之旅中,我們沒有看到任何一隻貓科動物,我們非常沒有貓科運!想當年在克魯格,我們也是在公園裡住了七天後才看到第一隻獅子。
之前在水山公園和德國夫婦遊客聊天,他們說他們在埃托沙兩天,看到獅子、獵豹,沒看到犀牛。我們在埃托沙三天多,沒看到獅子獵豹,但看到一堆犀牛。
看完Klein Okevi水坑,已經下午五點多,本來想說只需再開75公里到營地,應該很快就到,那時還真以為馬路有鋪柏油, 結果馬路沒有鋪柏油, 路況不好,開了很久。整個國家公園的道路多是灰白的沙子。雖然每天都是大晴天,天空也是灰灰白白的,搭配毫無葉子的枯樹林,看起來美麗、蕭條又安靜。
長頸鹿的屁股
黃昏,淡淡粉紅滲入廣闊的天空。後來我們急著趕路也無心看動物。突然,一隻長頸鹿衝到我們車子的正前方。鹿人雙方都嚇了一跳,我們急踩煞車,長頸鹿也在我們車前倉徨奔跑,千鈞一髮,真的差點就要撞到長頸鹿了!要是撞到我們隔天就登上納米比亞報紙頭版了吧!當時長頸鹿離我們好近,牠的屁股就和我們車頂的高度相當,真的是大巨人。可能是身體太大了吧,長頸鹿在起跑時看起來像是慢速播放。
牠們喜歡吃帶刺尖銳的荊棘
總算在六點多抵達號角營地(Halali Camp),在這裡報到入住營地。我們本來有考慮報名參加園方的沙發里坐車找動物的行程,但是櫃臺的態度很冷淡,完全不想解釋行程內容,所以我們決定不參加。不過參加的話應該可以看到獅子吧。遊客中心旁的小商店裡面的商品也很少,只有賣木柴,沒有賣木炭。他們的木柴非常難生火。NWR國營營地入住時都會要我們填寫訪客紀錄簿, 要寫自己的國籍, 這趟旅程中翻了一下, 遊客清一色是歐洲人, 德國最多, 其次法國或南非人, 沒看到美國人與亞洲人。
大象電視台晚間連續劇
這個號角營地有很多遊客。晚餐用畢,步行到營地內專有的水坑Moringa waterhole。Moringa 是非州的一種樹木,中文叫作「辣木」。天已黑,我們沿著牌子指示走到水坑,半路上突然聽到猛獸低沉大吼的聲響,嚇了一跳。聲音離我們很近,只隔著圍籬。園方設計了坐落在高處的座位區,遊客可以從上往下近距離俯瞰一座水坑。晚上有燈光照射水坑,不止可以吸引動物,也讓遊客看得清楚。座位區很像舞台的觀眾席,放置了一些長椅,動物們一隻隻粉墨登場。
我們抵達時是晚上九點多,水坑已有三十多頭大大小小的大象,非常震撼的畫面。象群開心地喝著水,並與其他大象社交。有一兩頭黑犀牛也在喝水。
黑犀牛並不是真的很黑。犀牛可分為黑犀牛與白犀牛。兩者的顏色其實差不多,黑與白單純是以訛傳訛的名字。白犀牛的上唇較寬,所以以前人們管牠叫「wide rhino 」,「wide」就是「寬」的意思,久而久之,「wide rhino 」變成英文相似的「white rhino」,就變成白犀牛了。另外一種上唇不寬的犀牛就被稱作「black rhino」,「黑犀牛」。納米比亞埃托沙比較多黑犀牛,南非克魯格則比較多白犀牛。黑犀牛沒有寬上唇,所以嘴巴尖尖的,黑犀牛媽媽會走在寶寶面前。一些黑犀牛在納米比亞的沙漠地區演化成較習慣沙漠氣候的「沙漠犀牛」(desert rhino)。黑犀牛分布於較乾燥地區,灌木叢、山區。
白犀牛媽媽則會走在寶寶後面,用牠的犀牛角引導寶寶的走路方向。白犀牛體型稍比黑犀牛寬大。主要分布於草原,會遷徙尋找食物。白犀牛較會群體互動。
犀牛體型雖大,在大象面前還是顯得迷你。大象是群體動物,一個群體會一隻隻排成一列長隊前來喝水,並把小象安全地排在兩頭成象之間。比較大的大象會站在象群外圍,舉起象鼻戒備。這是一個人工水池,體型最大的大象會站在出水口的位置喝最新鮮的水。
相較之下,犀牛是獨自行動的動物。從我們眼前上演的埃托沙動物實境秀可以知道,如果不團結合作的話真的非常吃虧。有時我們看到現場有三四隻犀牛,但各自行動,甚至互相打架,結果當然無法跟象群爭水喝。大象如果看犀牛不順眼, 就會上前把牠們趕走。受到威脅時,犀牛會發出低沉地咻咻喘氣聲,讓我聯想到宅男生氣時的聲音。
看到犀牛媽媽帶著犀牛寶寶來喝水,但一直被其他犀牛或大象驅逐。相較之下,大象寶寶有大家族的守護,可以盡情享受用飲水。
接下來就很像在看八點檔連續劇: 究竟犀牛與大象之間有什麼愛恨糾葛呢?犀牛到底能不能搶到寶貴的水坑位置呢!?一度看到水坑同時有八隻犀牛,很可惜犀牛們還是各自為政,要是牠們攜手合作,應該可以與象群對抗吧。一次,有一隻青少年象,體型只比犀牛稍大。少年象血氣方剛,直接去找一隻犀牛擔挑,眼看兩獸就要打起來,少年大象還翹起鼻子發出象吼。這時在出水孔站崗的大象老大淡定地大步走向犀牛,牠的體型幾乎有犀牛的兩倍大。牠單單往犀牛跟前一站,犀牛馬上嚇得落慌而逃。少年犀牛還以為是自己厲害呢。
另外還有喜歡玩耍的小象,一邊慢慢地走、一邊用長鼻翻撿石頭,還一度走到離我們很近的圍欄邊,似乎在說:「我知道你們在這裡!」小象在亂走時,都會有一隻成年象跟著牠。
我們在那裡看了約一個半小時。現場有二十幾個遊客,大家都靜悄悄的,一點聲響也無,更沒有人聊天,很高興大家都是高品質又有水準的遊客。
大象老大會發出恐龍般的巨響。不過恐龍已經絕種了,所以應該是侏羅紀電影借用大象的聲音當作是恐龍的聲音才對吧!但我們不是在非洲野外長大,所以一聽到這些聲響只覺得自己身在侏羅紀公園裡(更確切的說, 我以為我身在環球影城...)。後來離開水坑回到帳篷裡睡覺時還是聽得到隆隆作響的大象吼聲。
埃托沙看到的鳥類們
- Egyptian goose 埃及雁: 主要分布於非洲沙哈拉沙漠之南、尼羅河峽谷。古埃及人視之為聖鳥, 並常常出現在古埃及藝術之中。身體呈灰白色, 體型如鴨鵝、眼睛周圍有一圈暗紅色色塊。我們在隔天的Nuamses水坑看到。
- South african shelduck灰頭麻鴨: 分布於非洲南部, 頭頸灰色, 黑色鳥喙、栗子色漸層身體。在埃托沙的許多水坑都有看到。
- Kori bustard灰頸鷺鴇(ㄅㄠˇ): 外型別具特色的大型鳥, 雙腳很長。在埃托沙看到幾次, 之後在納米比亞的Brandberg也有看到。全身是不同深淺的灰色、翅膀帶米色與淺棕色、頭臉有黑白條紋。「Bustard」是指「鴇」, 大型長腿狩獵鳥類。另外一個很像的單字「Bustard」則是「狗雜種」的意思。
- Red-crested korhaan: 查不到中文名字。「Korhaan」似乎也是鴇科的鳥類, 可姑且譯作「紅冠鴇」。雖然名字有紅冠, 但牠們的紅冠藏在其他的羽毛之下, 平常看不到。外型與灰頸鷺鴇相仿, 只不過尺寸小了一號。淺棕色身體, 黑色肚子, 臉部表情總是很緊張的樣子。
- Northern black korhaan白翎鴇: 「翎」是指「鳥翅膀和尾巴上的長而硬的羽毛」。體型與紅冠鴇一樣, 只是身體顏色變了。頭頸與肚子是黑色、眼旁臉頰與翅膀下方是白色, 很搶眼的黑白對比。
- Red-billed teal赤嘴鴨: 紅嘴、深咖啡色頭、白臉頰。
- Red-footed falcon西紅腳隼: 其實分布在歐亞州, 但是會到非洲過冬。小型猛禽, 全身深灰色, 一雙眼水汪汪又炯炯有神, 鑲銘黃色眼圈。在Klein Okevi水坑看到。
- Gabar goshawk紅臉歌鷹-在Namutoni高地營地看到。外型與西紅腳隼很像, 只是紅臉歌鷹的眼神看起來比較不爽。肚子有淡淡黑白條紋。牠們則是真的居住在非洲。
- Laughing dove棕斑鳩: 英文叫做「大笑斑鳩」, 因為命名的人覺得牠們的叫聲很像在大笑, 我覺得不像。
- Ring-necked dove環頸斑鳩: 全身灰, 後頸一塊黑, 分布於非洲。
- Pied crow非洲白頸鴉: 很常見的鳥類, 外型如大型烏鴉, 背胸為白色。
- Southern yellow-billed hornbill: 黃嘴犀鳥: 就是獅子王電影裡的「沙祖」「Zazu」。長相很特別, 嘴巴與頭部大, 鮮黃色鳥喙, 淡淡粉紅眼圈, 黑白灰斑點花色。在南非克魯格公園也可以看到。
- Southern red-billed hornbill南方紅嘴犀鳥: 外型與黃嘴犀鳥差不多, 只是鳥喙是紅色的。